千信大战,从飞信到微信

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聊聊微信和IM,不过不知道从哪里写起。后来想想回顾一下历史的发展,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角度。虽然免不了事后诸葛的问题,但也不失为段子之外的一种方式。

1、从固定电话到手机

记得我小时候,家里是没有手机的,二姐在DT上大学,电话都是打到大姐家里。我上初中的时候还买了201的电话卡,给姐姐打电话。后来有一段时间,用过小灵通。再后来就是用Nokia电话了,那个时候基本不怎么发短信的,都是打电话。发短信是到大学以后的事情了,因为电话的资费比较贵,所以上学的时候动感地带的亲情号功能非常的实用。当时的移动流量是5块钱包30M,我基本上就是用来上WAP QQ的。写空间和说说都是在学校的机房,写作业的时候顺便发个说说。

2、飞信

大二的时候,买了电脑,但是手机还是不能上QQ,所以就用了飞信这个软件。飞信的好处是用电脑端发信息是没有短信费的,所以班级的群通知很多都是用飞信发,如果你的手机没有安装飞信的话,是可以以短信的形式收到信息的。这样的功能一方面解决了大家短信资费紧张的问题,另一方面解决了QQ需要上线才能看到信息的问题。所以用户数一度达到5亿,月活达到1000W,这样的数量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。但是由于中国移动是国企,会面临行动决策比较慢的问题,飞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降低短信的收入,又无法和联通、电信的用户发短信,所以后来就慢慢的没落了。

3、TalkBox

在中国的关系链数据领域,腾讯如果说自己是第二,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,这是因为它拥有QQ关系链。而基于通讯录的关系来构造新的IM便是有可能破局的方向。基于通讯录的社交关系链的建立的专利持有者是赵建文,他虽然没有能开发出一款产品,但是腾讯购买了他的专利,他也收到了一笔不错的专利费。但是另一个叫郭秉鑫的人,他在开车的时候想发短信,发现非常的不方便。如果能够用来发语音就方便多了,因此他组织团队,做出了一个叫TalkBox的软件,在刚刚上线3天的时间内,就做到了100W的用户。后来腾讯曾与他商量收购的事宜,被他拒绝了。后来只好不得已卖给盛大,毕竟对于关系链产品来说,推广成本是非常大的,马云的来往不是也没有推广开来么。

4、微信

2010年10月,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开始开发微信,研发的负责人是张小龙(2000年的时候,他开发的一个产品叫做Foxmail,2005年的时候,他开发的一个产品叫做QQ邮箱)。2011年1月21日,微信正式发布,第一版只允许用户发送文本和照片,不能发送短信。后来微信推出了语音消息的功能,而且为了可以节约流量,进行了语音消息的压缩。据说30M的流量可以收发约1000条的语音消息。附近的人和摇一摇是微信基于LBS功能推出的一个功能,“咔嚓咔嚓的声音”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。再后来通过导入QQ的关系链,微信的用户量一骑绝尘,突破两亿,在熟人社交领域,再也无人能敌。

5、OTT

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,原意是过顶传球,后来指运营商成为单纯的道路,而收益的大头被道路上的运输工具所取得。QQ在PC时代,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都完成了对于运营商的OTT超越。在用户时长的存量竞争时代,以抖音、快手、今日头条等Kill Time的应用,也会希望借助于微信完成传播,进而建立自己的壁垒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没有什么比发个微信消息和群消息更方便快捷的推广方式了。这也就是某种程度上微信要屏蔽这些应用分享的原因吧,毕竟在火车上的乘客,对于车厢的感知要多于月台。

7. 总结

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,作为对于历史的简单回顾。如果有什么不对和遗漏的地方,欢迎您留言交流。

参考资料:

千信大战–知乎 飞信–知乎 TalkBox-新浪 TalkBox-豆瓣 米聊-豆瓣 微信的历史–阮一峰

可以聊聊文学,
可以聊聊摄影,
可以聊聊程序,
可以聊聊感悟,
你想听我聊什么,请告诉我。

image